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后6-12个月患者出现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危险因素,并由此建立一个诊断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地收集158名急性部分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人口生物学资料、血管性危险因素和影像学资料,并随访6-12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患者认知功能,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与VCI相关的危险因素,用危险因素建立诊断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共有133名患者完成随访,急性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后6-12个月VCI患病率为38. 35%(51/1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NIHSS评分(β=0. 264,OR=1. 302,95%CI=1. 097-1. 546)、高同型半胱氨酸(β=0. 080,OR=1. 083,95%CI=1. 001-1. 172)、高超敏C反应蛋白(β=0. 030,OR=1. 031,95%CI=1. 008-1. 054)、急性非腔隙性病灶(β=1. 032,OR=2. 806,95%CI=1. 098-7. 172)、高脑白质病变FAZEKAS评分(β=0. 515,OR=1. 674,95%CI=1. 098-2. 553)是急性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后6-12个月出现VCI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诊断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 843(95%CI=0. 777-0. 908)。结论高NIHSS评分、高同型半胱氨酸、高超敏C反应蛋白、急性非腔隙性病灶、脑白质病变高FAZEKAS评分为急性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后6-12个月发生VCI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建立的诊断预测模型可用于预测急性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后6-12个月VCI的发生,有助于筛查脑梗死后发生VCI高危的患者。

  • 单位
    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