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针刺干预颅脑创伤后肢体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影响,探讨该疗法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方法:将70例颅脑创伤后肢体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针药组,每组35例.西药组予常规西药治疗,共治疗28 d.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针药组于伤后72 h针刺关元、百会、水沟及患侧丰隆、足三里、风池等穴,每次30 min,每天1次,共治疗28 d.治疗前后评价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法(ADL-BI)评分;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IL-6、BDNF和NGF含量;头颅CT扫描监测脑挫裂伤病灶体积.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GCS评分明显升高(P<0.05),治疗28 d后及治疗结束后60 d随访时FMA、ADL-BI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针药组较西药组FMA、ADL-BI评分上升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28 d后脑挫伤病灶体积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明显缩小(P<0.05),治疗14 d及28 d后针药组较西药组缩小更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3 d后IL-6含量开始下降(P<0.05),治疗后3 d及7 d针药组较西药组下降更明显(P<0.05),而治疗14 d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3 d后BDNF含量开始升高(P<0.05),治疗3、7及14 d后针药组较西药组升高更明显(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3 d后NGF含量均开始升高(P<0.05),治疗3、7及14 d后针药组较西药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早期针刺治疗可以提高颅脑创伤后肢体瘫痪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改善预后.针刺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性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