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外国月亮比中国圆”话语酝酿于清末,诞生于民初。此话语最早依托的成型故事之主人公多为归国留学生,却并无具体所本的人物“原型”。故事主体部分由清朝文人石成金所编《传家宝》中一则关于“北京的月亮比外地圆”的笑话加工改编而来。作为一种批判盲目崇洋媚外者的经典讽刺话语,其兴起与民初不满“西化”、强调“国性”的反思性思潮和中国留学生社会形象的变迁密切相关。在日本侵华加剧、“本位文化”运动开展和民族复兴思潮高涨时期,其得以广为流传,约在抗战胜利后达到高潮并延续至今。在近代中国总体落后于欧美日本的现实背景下,该话语常被用来提倡民族文化自信心和批判盲目崇洋心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所反映与讽刺的那种非理性文化心态之内涵典型而复杂,成为“全盘西化”论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而后者又反过来构成强化这一心理的理论导引和思想武器。该话语的实践呈多维化特点,具有丰富的自我阐释内容,有时也会被笼统、武断使用,成为文化保守者反对改革的工具。今天,它仍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反思价值。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