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治疗后肝脏硬度值(LSM)变化与肝纤维化逆转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期间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成武分院收治的CHB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过抗病毒治疗,治疗后按照是否肝纤维化逆转分为两组,分别为逆转组(38例)与非逆转组(42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体质量指数(BMI)]及治疗前实验室生化指标,并行超声检测LSM,计算谷草转氨酶与血小板数比值(APRI)、基于4项因素的肝纤维化指数(FIB–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纤维化逆转的影响因素,观察LSM是否对肝纤维化逆转产生影响。结果:逆转组与非逆转组在血小板数(PLT)>300×109·L-1、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水平、LSM分级、ΔLSM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前PLT>300×109·L-1及治疗前LSM 9.4~17.0 k Pa、LSM>17.0 k Pa是肝纤维化逆转的危险因素(OR>1,P<0.05),HBV DNA 4.0~7.0 lg IU·m L-1、HBV DNA>7.0 lg IU·m L-1不是肝纤维化逆转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ΔLSM 5~10 k Pa、ΔLSM>10 k Pa是肝纤维逆转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治疗前PLT>300×109·L-1及治疗前LSM 9.4~17.0 k Pa、LSM>17.0 k Pa是肝纤维化逆转的危险因素,ΔLSM 5~10 k Pa、ΔLSM>10 k Pa是肝纤维逆转的保护因素。
-
单位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成武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