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总结、评估全遮盖法治疗年长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东省江门市妇幼保健院眼科56例(56只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1016岁。所有患者经眼科常规检查和散瞳验光后确诊,并给予有视觉意义的屈光矫正治疗,全天连续遮盖非弱视眼。同时配合光栅及精细作业,每个月复查1次,随访24年。治疗前、后患者的视力以均数±标准差(x珋±s)的形式表示,并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不同年龄、不同弱视程度及不同注视性质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视力提高的幅度以均数±标准差(x珋±s)的形式表示,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治疗后3个月弱视眼矫正视力提高1行及以上者50例(50只眼),占87.50%;提高2行及以上者31例(31只眼),占55.36%。治疗后6个月弱视眼矫正视力提高1行及以上者55例(55只眼),占98.21%;提高2行及以上者44例(44只眼),占78.57%。治疗后12个月弱视眼矫正视力提高1行及以上者56例(56只眼),占100.00%;提高2行及以上者48例(48只眼),占85.71%。治疗前患者弱视眼的平均矫正视力为(0.22±0.18),治疗后6个月患者弱视眼的平均矫正视力为(0.64±0.21),平均提高4.2行;治疗后12个月患者弱视眼的平均矫正视力为(0.66±0.23),平均提高视力4.4行,治疗后6、12个月患者弱视眼的平均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9,11.87;P<0.05)。1013岁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53±0.23),治疗后12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56±0.20);1416岁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31±0.18),治疗后12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56±0.20),治疗后6、12个月两组患者视力提高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8,4.29;P1<0.05)。治疗后6、12个月1013岁组患者视力提高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58,P2>0.05)。治疗后6、12个月1416岁组患者视力提高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0.35,P>0.05)。中度弱视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45±0.13),治疗后12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52±0.11);重度弱视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37±0.16),治疗后12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39±0.13),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视力提高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3,P1>0.05);治疗后12个月,两组患者视力提高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2,P1<0.05)。治疗后6、12个月中度弱视组患者视力提高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7,P2<0.05)。治疗后6、12个月重度弱视组患者视力提高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0.82,P3>0.05)。中心注视性弱视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45±0.13),治疗后12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52±0.11);旁中心注视性弱视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37±0.16),治疗后12个月视力提高幅度为(0.39±0.13),治疗后6、12个月两组患者视力提高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2,2.87;P1<0.05)。治疗后6、12个月中心注视性弱视组患者视力提高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4,P2<0.05)。治疗后6、12个月旁中心注视性弱视组患者视力提高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0.85,P3>0.05)。本研究治疗过程中,有3例(3只眼)患者被遮盖眼矫正视力曾略有下降,去除遮盖后数小时,视力恢复至原有水平,第2天继续遮盖,此3例(3只眼)患者在之后的遮盖治疗中,每月停止遮盖1 d,治疗结束时未发生遮盖性弱视。有6例(6只眼)患者在停止遮盖治疗后24个月后视力回退23行,再次给予健眼遮盖治疗3个月,弱视眼矫正视力恢复至原有水平,随访24年患者视力未下降。结论全遮盖法治疗年长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