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大气CO2本底浓度及源汇特征

作者:李莹; 闫世明*; 王淑敏; 张逢生; 于小红; 杨爱琴; 岳江; 靳泽辉
来源:中国环境科学, 2022, 42(08): 3572-3583.
DOI: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220329.015

摘要

基于五台山站2017年1月~2020年12月的大气CO2连续观测资料,采用平均移动过滤法(MAF)和后向轨迹分析方法,对五台山大气CO2本底浓度及源汇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五台山大气CO2浓度受到区域或局地源汇的影响,筛分后的CO2本底小时浓度振幅为44.9×10-6,小于未经筛分的CO2浓度振幅94.7×10-6.2017~2020年CO2本底浓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增幅放缓;抬升浓度占比有所下降,吸收浓度占比波动较小,表明人类活动对CO2浓度的影响逐年减弱,而五台山周边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作用相对稳定.CO2本底浓度夏季最低,秋冬季次之,春季最高;日变化夏季最明显,峰谷值分别出现在05:00和16:00,其他季节日振幅仅在0.7×10-6~1.8×10-6之间.与本底浓度相比,抬升浓度的差异值自10月至翌年3月明显增大,而吸收浓度的差异值在6~9月最显著,分别反映出人为活动排放源以及陆地生态系统吸收汇对CO2本底浓度的影响.源汇浓度日变化均为单峰结构,抬升浓度白天高、夜间低,吸收浓度刚好相反.春、秋和冬季造成CO2浓度明显抬升的地面风向主要为西南风,且随风速的增加CO2浓度能够保持较高水平,而夏季主要为东北偏东风;春、夏季,2~4m/s的风速有利于进一步降低CO2吸收浓度.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气团远距离输送对源汇浓度的影响除了取决于气团途径区域的CO2排放情况,还与气团的空间垂直输送路径有关.

  • 单位
    山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