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不典型BCR-ABL融合基因的慢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作者:桂晓敏; 潘金兰; 仇惠英; 岑建农; 薛永权; 陈苏宁; 沈宏杰; 姚利; 张俊; 吴亚芳; 陈艳
来源: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4, 35(03): 210-214.
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4.03.007

摘要

目的探讨伴不典型BCR-ABL融合基因亚型e14a3和e19a2型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对2004至2012年染色体核型分析有t(9;22)(q34;q11),荧光原位杂交(FISH)证实为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而常规实时定量PCR(RQ-PCR)检测常见BCR-ABL融合基因(b3a2、b2a2和e1a2)阴性的6例CML患者,重新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将扩增产物测序,以明确不典型BCR-ABL融合基因类型。对BCR-ABL融合基因扩增产物进行突变检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PCR扩增产物经测序分析,其中5例为e14a3型,1例为e19a2型。5例e14a3型CML患者中,男4例,女1例,中位年龄48岁,慢性期4例,加速期1例;1例e19a2型患者为女性,40岁,CML慢性期,PLT>1 000×109/L。5例e14a3型CML患者中4例在羟基脲或IFN治疗无效后予以伊马替尼(IM)治疗,1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前4例患者中1例因有E255K突变而对IM耐药,改用达沙替尼后获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1例在IM治疗获CCyR后3个月复发并急变,最终死亡;2例IM治疗后获CCyR,目前状态稳定,仍处于CCyR,尽管其中1例伴有1293T突变。行HSCT治疗患者目前处于CCyR。1例e19a2型CML患者羟基脲治疗后获得完全血液学反应,后改用IM治疗,很快获得CCyR。结论伴不典型BCR-ABL融合基因的CML发病率极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或HSCT都可以取得疗效,常规RQ-PCR可能漏检少见的不典型BCR-ABL融合基因亚型。

  • 单位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