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场所气体保护焊焊接烟尘特征研究

作者:杨凤; 尹艳; 郭薇薇; 窦婷婷; 方亚敏; 王锦香; 贾晓东*
来源: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1, 39(03): 245-250.
DOI: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1.03.001

摘要

目的研究作业场所气体保护焊焊接烟尘暴露特征,为作业场所电焊烟尘颗粒物健康危害评估与控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实验测试空间中模拟焊接作业过程,分别在距离焊源50 cm(焊接人员作业位)和250 cm处(电焊辅助工作业位),检测焊接烟尘中颗粒物的粒径分布、数量浓度、质量浓度及其随距离及时间的变化情况,同时对烟尘进行采样,分析烟尘中金属元素含量及分布情况。结果焊接150 s过程中,距离焊源50 cm处检测颗粒物总数量浓度为(72.50±16.55)×105个/cm3,其中超细颗粒物(颗粒直径<100 nm)约占60%;一旦焊接结束,数量浓度下降明显(P <0.01),尤其是超细颗粒物下降显著,50 nm、100 nm、1 000 nm粒径通道颗粒物数量浓度下降率分别为94.45%、78.93%和50.63%;焊接中,距离焊源250 cm处检测的颗粒物数量浓度和PM1质量浓度相比本底值明显升高(P <0.01),分别为本底值的45.84倍和2.9倍,最高数量浓度为(20.47±5.91)×105个/cm3,但低于50 cm处数量浓度值(P <0.01);焊接烟尘中0.32~0.56μm粒径的金属元素的质量浓度达到峰值,其中超细颗粒物质量分数是总金属元素的10.06%。结论电焊作业能产生大量超细颗粒物;焊接烟尘金属及其化合物主要分布于细颗粒和超细颗粒电焊烟尘中,有可能发挥更高的潜在毒性。作业场所应加强局部通风,防止烟尘逸散,同时要加强电焊操作工和辅助工的个人防护和岗位监测。

  • 单位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