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大鼠鼠尾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制备方法

作者:徐祥文; 邝依敏; 黄昕; 高雅姗; 李海洲; 顾舒晨; 昝涛*
来源: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2020, 16(01): 22-26.
DOI:10.3969/j.issn.1673-0364.2020.01.005

摘要

目的建立增生性瘢痕的有效动物模型。方法于SD大鼠鼠尾形成6 mm矩形创面,根据创面边缘距鼠尾根部的距离分为A组(3 cm)和B组(5 cm)。术后16 d进行牵拉并测量创面牵张力。于牵拉7、14、21、28 d拍照记录两组的瘢痕的大体变化。于牵拉28 d检测两组瘢痕中张力相关蛋白局部黏着斑激酶(FAK)和共激活因子相关蛋白(YAP)活化情况。结果 A、B两组牵拉即刻的牵张力分别增加了(22. 78%±2. 452%)和(15. 46%±2. 193%)(P<0. 05)。相比B组,A组瘢痕厚度显著增加(P<0. 05),胶原束粗大呈漩涡样排列紊乱,且α-SMA蛋白表达高于B组(P<0. 05)。A组FAK和YAP阳性表达率均较B组增高(P<0. 05; P<0. 001)。结论于鼠尾3 cm处建立创面进行牵拉可以建立更接近于人增生性瘢痕的动物模型。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