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怒江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国际河流,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受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限制,目前尚缺乏怒江流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利用近5年的全流域实地采样数据,结合文献资料,系统整理了怒江流域鱼类物种组成信息;利用聚类和排序方法分析了怒江流域鱼类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怒江流域共有土著鱼类85种,隶属于5目12科47属;外来鱼类18种,隶属于3目8科16属,另外实地调查发现新记录外来种2种。怒江流域鱼类多样性从上游至下游呈明显的递增趋势。根据土著鱼类组成的聚类和排序分析结果,可以将怒江25个亚流域分为3个部分:(1)西藏自治区内的上游河段,分布有鱼类15种,组成以裂腹鱼类、高原鳅类为主,具有明显青藏高原冷水性鱼类区系特征。(2)贡山至泸水的中游河段,分布有鱼类36种,组成兼有上游冷水性鱼类和下游喜温的鲃亚科、野鲮亚科鱼类。(3)泸水以下的下游河段,分布有鱼类74种。下游河段干流广泛分布有喜温的鲃亚科、野鲮亚科和亚科鱼类,支流则分布有数量众多的南鳅属(Schistura)、纹胸鮡属(Glyptothorax)鱼类,鱼类组成以适应流水、激流环境的热带亚热带鱼类为主。2017–2021年的多次调查仅发现土著鱼类43种(占历史记录的50.6%),土著鱼类资源衰退明显。过度捕捞、支流小水电开发、外来鱼类入侵等是主要威胁因素。随着人类活动的急剧增多,怒江流域鱼类将面临更大的威胁,亟需从流域层面开展系统的鱼类资源管理和保护规划。
-
单位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 云南大学;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