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导演的影片风格中都夹杂着宗教审美的趣味[1],不论是英格玛·伯格曼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压抑情绪,还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破碎凌乱的现实环境下,借助于影像对潜意识世界的逃避,几乎都暗含着对宗教故事与宗教观念的模仿与批驳[2]。可以说宗教意识是许多电影导演最初开始探索电影的滥觞,《幸福的拉扎罗》同样也没例外,作为导演阿莉切·罗尔瓦赫尔的第三部电影长片,影片更为全面地讨论了当代社会所存在的人性善恶问题,也更为隐喻和曲折地反射了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重重问题。
-
单位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