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慢性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临床特征,探讨这些临床特征对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21年3月慢性DILI患者340例,统计导致慢性DILI发生的药物种类。于患者治疗结束后(6个月)分为预后不良组(n=102)和预后良好组(n=238),对比两组基础信息、临床病理资料及肝生化相关指标。取ALT、AST、Alb、TBil、DBil中位值作为截断值,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340例患者中,引起慢性DILI的药物有十几种,其中中药占31.18%,解热镇痛药占12.35%,抗肿瘤类占11.76%,抗生素类占9.41%,其次为激素类、心血管类、保健品类等。预后不良组年龄≥60岁,胆汁淤积型或混合型患者占57.84%、63.74%,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的41.60%、37.82%;预后不良组ALT、AST、ALP、TBil、DBil、GGT水平分别为(524.58±89.53)U/L、(408.45±89.56)U/L、(192.42±78.45)U/L、(43.25±12.64)μmol/L、(32.58±12.41)μmol/L、(148.52±51.44)U/L,预后良好组分别为(329.75±87.55)U/L、(272.41±78.48)U/L、(176.52±69.86)U/L、(32.15±14.15)μmol/L、(28.47±8.97)μmol/L、(139.45±42.52)U/L,预后不良组ALT、AST、TBil、DBil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Alb水平为(45.15±15.42)g/L,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的(59.86±17.45)g/L(P<0.05)。logistic分析发现,年龄≥60岁、非肝细胞型、ALT≥435.40 U/L、AST≥325.24 U/L、Alb≤52.15 g/L、TBil≥38.53μmol/L、DBil≥29.14μmol/L是慢性DILI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导致慢性DILI的药物较多,年龄、肝损伤类型及肝生化指标与慢性DILI患者转归具有较大关系,采用易引起慢性DILI的药物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控患者肝生化指标,并及时进行干预,控制DILI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