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色彩是自然现象,但也是文化呈现,中国的色彩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文化的根本问题之一。不仅中国如此,各国均有对于色彩的独特文化解读。法国人类学家涂尔干和莫斯《原始分类》将色彩当作一个分类知识,从社会阶层的角度予以解读。中国的色彩文化的代表是"五色"观。《周礼》时代将"五色"定为空间标识,宇宙世界只是"五色"之变,"五色"成为一种制度框架。《春秋繁露》将"五色"用于解读历史,夏商周不过是青白赤三颜色而已,春夏秋冬不过是青红白黑,这种颜色观太过凝重。《山海经》将"五色"变为"五彩"加以讲述,突出了江山的灿烂,但是也是制度的变调。《世说新语》里的士人无奈的青白眼,以及"朝如青丝暮成雪"的生活际遇,竟然将"五色"变成了"无色",水墨的世界由悲剧转为逍遥的审美。《闲情偶寄》终于回归到"素以为绚"的范式,将彩色带回了感性的生活之中。中国的色彩文化,从官方的制度性规定,到民间的感官感性感受,形成了独特的多样性的认知谱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细微、世界秩序与个人感受相统一的特色。色彩的认知与色彩的消费,将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神采。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