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可能会使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食管体部蠕动部分恢复,但其预测因素和临床相关性尚不清楚。目的:评估贲门失弛缓症患者POEM术后的食管动力类型变化,分析蠕动恢复可能的预测因素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3月—2021年3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并首次行POEM治疗的患者,根据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EM)食管动力障碍芝加哥分类v4.0重新分析评估测压结果。结果:共8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8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44.70±14.94)岁。POEM术前芝加哥分型:Ⅰ型31例,Ⅱ型46例,Ⅲ型4例。术后71.6%的患者整合松弛压(IRP)恢复正常(<15 mm Hg),32.1%的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基于食管测压标准的“蠕动恢复”,Ⅰ、Ⅱ、Ⅲ型患者蠕动恢复发生率依次增高(16.1%、39.1%和75.0%)。蠕动恢复组术前IRP、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LESP)显著高于无蠕动恢复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IRP、LESP、Eckardt评分和肌切开长度与蠕动恢复之间均无相关性(P均>0.05)。不同亚型患者术前Eckardt评分和术后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P均>0.05);蠕动恢复与无恢复组间术后Eckardt评分改善程度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OEM术后部分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出现基于食管测压标准的“蠕动部分恢复”,Ⅲ型和Ⅱ型患者更易出现此现象,但未发现此现象存在预测因素和临床相关性。

  • 单位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