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湿性疗法是由英国博士Winter于1962年提出,根据伤口在湿润环境下不结痂的原理[1],采用敷料和(或)药液保持伤口持续湿润,使湿润伤口与敷料接触,伤口渗出液渗入到敷料中,使其发生水合作用并释放药物,从而水解细菌酶,抵抗微生物,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及伤口愈合[1]。2000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署(FAD)将其确定为伤口处理的标准方法[2]。近年来,湿性疗法在我国成人伤口护理中已被广泛应用,效果显著。但用于儿科领域的案例较少,尤其是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