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努尔·康德与马克思·舍勒都提到了"偏好"问题,但二者对于偏好问题的理论差异很大。康德的"偏好"指自然欲望,舍勒的"偏好"指"善的趋向"。舍勒设定的"偏好"概念具有向善和自明的特点。"自明"特点使得偏好无须论证,构成了舍勒理论的基础。从"偏好"概念的差异出发,康德强调意志的自由,而舍勒则提出了情感的先天和绝对性。这两种理论体系都致力于寻求道德的绝对化,但是各有不足。康德实践理性理论的不足是忽视了个体的特点,舍勒的情感秩序体系的缺陷在于缺乏一种形式化的先天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