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基质片段细胞促进游离脂肪移植后脂肪细胞再生的机制研究

作者:朱茗; 薛剑; 卢仕良; 邱晶晶; 廖清婷
来源: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7, 26(10): 836-844.
DOI:10.16548/j.2095-3720.2017.10.002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人脂肪组织新鲜分离的血管基质层细胞(stromal vasvular fraction cells,SVF)辅助脂肪移植,比较不同时间点的移植效果,观察移植后脂肪细胞再生的动态变化规律和机制。【方法】从临床抽脂患者获取脂肪组织,分离纯化后获得的SVF以1×106个/ml的比例与0.5 ml脂肪颗粒充分混合;以完全培养基的单纯脂肪颗粒为对照,两组随机注射移植于45只裸鼠背部皮下。分别于移植后1、4、7、14、30、60、90 d取材后检测:(1)大体学观察及存活率。(2)HE染色切片组织学观察;(3)免疫组化染色(S100,CD68,CD34)鉴定及系统软件分析新生脂肪细胞存活率。(4)PPARγ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1)SVF辅助脂肪移植组14 d后移植物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30 d后存活率为73%(对照组为66%),90 d后56%(对照组为47%),实验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织学观察:SVF实验组在移植后3 d后即在移植物表面发现新生血管,7 d内移植物中央出现密集新生血管的长入,新生血管周边伴随大量圆形核大居中的新生脂肪细胞,该细胞S100及CD34表达阳性,CD68表达阴性。移植后期(6090 d),移植脂肪组织以脂肪小叶状组织结构实现再生,新生组织的人PPAR脂荧光原位杂交发现大部分新生脂肪细胞核及胞浆有点状绿色荧光表达,证实了该新生细胞是人源性的,少量细胞PPAR杂呈阴性表达,说明仍有少部分细胞可能由鼠的血源性间质细胞分化而来。对照组中移植物7 d后才逐渐出现新生血管长入,周围仅伴随少量的新生的脂肪细胞,移植后期,移植物中间质组织逐渐纤维化,脂肪细胞被间质组织分割成网格样结构,未发现大片的新生脂肪小叶状结构。SVF组新生脂肪细胞存活率于均高于对照组(P<0.05),SVF组不同天数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VF复合脂肪颗粒移植比单纯脂肪移植更能促进脂肪移植后的脂肪再生。SVF辅助脂肪移植后可能通过旁分泌机制促进移植物尽快地再血管化,并募集移植物内部的内源性间质干细胞及少量宿主血源性基质干细胞到达新生血管周围,定向成脂分化,促进脂肪组织的再生。

  • 单位
    武警广东总队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