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追氮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及其后茬效应

作者:张亦涛; 任天志; 刘宏斌; 雷秋良; 翟丽梅; 王洪媛; 刘申; 尹昌斌; 张继宗
来源: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 22(01): 104-110.

摘要

【目的】明确玉米条带不同追施氮量对间作作物产量、吸氮量和土壤硝态氮动态变化的影响,并阐明间作系统不同施氮量的后茬农学效应和环境效应。【方法】玉米和大豆播种时均施用相同的基肥(其中氮肥用量为N 45kg/hm2),根据大喇叭口期玉米条带追施氮量的不同(N0、75、180 kg/hm2)设置三个处理(N0、N75、N180),并且大豆生育期间均不追施氮肥,然后实时监测玉米和大豆各个关键生育期的生物量和土壤硝态氮动态变化,并对比分析各处理的后茬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结果】随着玉米条带追施氮量的增加,玉米条带生物量、产量和吸氮量均无显著变化,而且玉米追施氮量的多少对大豆生物量、产量和吸氮量没有明显影响。间作种植系统土壤硝态氮含量受到追施氮量的影响,氮肥追施后,0—2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上升,但20—4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不大。追施氮量越多,玉米条带和大豆条带的土壤硝态氮含量也越高,作物收获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也越高,玉米条带追施N 180 kg/hm2的间作系统作物收获后土壤硝态氮含量高出其他两个处理12%25%。此外,后茬作物冬小麦产量、吸氮量并未随着前茬间作系统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小麦收获后的0—100 cm土壤硝态氮残留却随着前茬间作系统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相对仅施用基肥而不追施氮肥的间作系统,前茬间作系统追施氮肥导致后茬小麦收获后土壤(0—100 cm)硝态氮残留量增加了22.38%70.18%。【结论】针对玉米与大豆间作种植模式,只施用玉米基肥(其中氮肥用量为N 45 kg/hm2)而不追肥,或者在施用基肥的基础上,仅在玉米条带上追施少量氮肥(N 75 kg/hm2),不会影响间作体系产量,还可降低后茬小麦0—100 cm土壤中的硝态氮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