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在利伐沙班治疗相关出血事件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肌酐清除率(Ccr)的监测效能。方法 138例老年NVAF患者,采集利伐沙班治疗期间的基础临床资料、临床评分及凝血指标。观察患者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患者基础临床资料、临床指标,分析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CHA2DS2-VASc评分)、房颤出血评分(HAS-BLED)评分与凝血指标、Ccr的相关性, APTT、TT和Ccr对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 APTT、TT和Ccr对出血事件的影响。结果 随访12个月, 138例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5.9%(22/138)。根据是否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22例)和未出血组(1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利伐沙班用药剂量、CHA2DS2-VASc评分、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HAS-BLED评分(3.77±1.02)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3.69±0.73)高于未出血组的(2.14±0.74)分、(2.99±0.58), APTT(42.01±4.24)s、TT(25.33±3.35)s长于未出血组的(29.43±3.01)、(19.24±2.16)s, Ccr(60.08±3.85)ml/min低于未出血组的(71.46±4.73)ml/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HA2DS2-VASc评分与Ccr呈正相关(r=0.473, P<0.05),与PT、APTT、TT和INR无相关性(P>0.05);HAS-BLED评分与APTT、TT呈正相关,与Ccr呈负相关(r=0.528、0.685、-0.651, P<0.05),与PT和INR无相关性(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APTT、TT和Ccr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699、0.757和0.754。通过Kaplan-Meier法绘制累积发生率曲线显示:APTT≥33.25 s患者出血事件累积发生率高于APTT<33.25 s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T≥23.84 s患者出血事件累积发生率高于TT<23.84 s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68.35 ml/min患者出血事件累积发生率高于Ccr>68.35 ml/min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NVAF患者的抗凝治疗中, APTT、TT和Ccr可以作为监测利伐沙班相关出血事件的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单位
    徐州市中心医院; 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