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联合电针治疗疝气患儿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腹股沟疝术后患儿93例,随机分为耳穴组、电针组和耳穴联合电针组,每组31例。3组术后均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并且必要时使用镇痛镇静药物。3组患儿苏醒后,耳穴组予耳穴贴压,取神门、交感、皮质下,将王不留行籽贴压在其穴区,同一护士双手的示指、拇指于同侧耳前后进行按压,2 min/次,每30分钟重复1次,每天按压时间段为8:00-11:00及14:00-17:00,连续治疗3d;电针组予电针干预,取三阴交、足三里,毫针直刺,平补平泻,进针后接电针治疗仪,电流强度以患儿能耐受为度,留针20min,每日3次,连续治疗3d;耳穴联合电针组采用耳穴组治疗联合电针组治疗的方法,连续治疗3 d。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评估法观察各组不同年龄段患儿术后1~3 h、4~24 h、25~48 h、49~72 h时间段疼痛评分;比较各组患儿术后第1、2、3天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比较各组患儿使用镇痛镇静药物例数及平均住院日。结果:①耳穴联合电针组8~15岁患儿术后4~24 h及25~48 h疼痛评分低于耳穴组和电针组(均P<0.05);各组4~7岁患儿术后各时段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耳穴联合电针组术后第1、2、3天血清TNF-α、IL-6及IL-8含量均低于耳穴组和电针组(均P<0.05)。③耳穴联合电针组术后使用镇痛镇静药物例数少于耳穴组和电针组(均P<0.05);④耳穴联合电针组术后平均住院日短于耳穴组和电针组(均P<0.05)。结论:耳穴贴压联合电针较单纯耳穴贴压或电针不仅可有效缓解疝气患儿术后疼痛,而且能有效减少TNF-α、IL-6及IL-8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提高临床疗效。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