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柏林标准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预后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科首日留取桡动脉血检测氧合指数,并根据氧合指数分为3个亚组。主要研究截点为:7d、28d存活情况并记录死亡患者生存天数;次要观察截点为:入科首日、3d呼吸模式、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结果:7d观察截点提示轻度组死亡5例(15.2%),中度组死亡9例(19.1%),重度组死亡5例(31.3%),3个亚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6,P>0.05);28d观察截点提示轻度组死亡10例(30.3%),中度组死亡17例(36.2%),重度组死亡12例(75.0%),3个亚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8,P<0.05)。3组死亡患者生存天数/中位数类似[(7.52±6.5)/5vs.(7.70±7.2)/5vs.(10.75±8.25)/9,χ2=1.08/1.78,P>0.05)]。通气模式方面,首日3个亚组患者分布基本相似(χ2=1.43,P>0.05),但3d时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4,P<0.05);相较于首日,轻度组接受鼻导管吸氧、有创通气比例均有所增加(12.1%/18.2%,45.5%/69.7%),中度组无创、有创通气比例有所增加(19.1%/29.8%,34.0%/61.7%),重度组接受有创通气比例则为最高(62.6%/93.8%)。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D标准将轻度组纳入诊断范围,有助于早期识别,扩大预警效应,分层方法对远期生存率具有可比性,重度组需更早地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