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18~30岁近视病人眼生物测量参数的分布及相互之间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准分子激光术前检查的18~30岁近视病人2 075例,均选择右眼进行散瞳验光,并按等效屈光度(SE)分为低度近视组(A组,<-3D,349只眼),中度近视组(B组,-3D~-6D,1 140只眼),高度近视组(C组,>-6D,586只眼)。采用眼前节全景仪(Pentacam)测量眼轴(AL)、角膜曲率半径(CR)及前房深度(ACD),计算平均角膜曲率(K)及角膜曲率半径比(AL/CR)。结果三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SE的增加,AL、K、AL/CR均逐渐增加,CR值逐渐降低,三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间AC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7)。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中SE与CR呈线性正相关,与AL及AL/CR均呈线性负相关(r分别为0.121,-0.597,-0.782,均P<0.001)。在与AL相关性分析中,AL与K呈线性负相关(r=-0.514,P<0.001),与CR及ACD呈线性正相关(r分别为0.514,0.296,P<0.001)。在与AL/CR相关性分析中,AL/CR与CR呈线性负相关(r=-0.335,P<0.001),与AL、ACD呈线性正相关(r为0.592,0.289,P均<0.001)。随着SE逐渐增加,AL/CR与CR相关性逐渐减弱,与AL相关性逐渐增强。结论 18~30岁近视病人的屈光度主要与眼轴、角膜曲率(半径)及AL/CR有关,与前房深度相关性不显著。其中AL/CR对屈光状态的预测优于其他屈光参数。AL及角膜曲率之间可能存在一个相互作用的机制,通过改变角膜屈光力使屈光状态偏向正视。
-
单位歙县人民医院;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