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点阵激光联合脉冲染料激光加多点微量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机制。方法 10只新西兰大白兔, 在每只兔双耳腹侧各制作4个增生性瘢痕模型, 共80个。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成4组:对照组、激光联合组、激光联合多点微量注射组、单纯传统注射组, 每组20个瘢痕模型。对照组不给予处理;激光联合组:首先用脉冲染料激光治疗, 接着同期采用点阵激光治疗;激光联合多点微量注射组:先用脉冲染料激光及点阵激光治疗, 后即刻瘢痕内进行多点微量注射曲安奈德;单纯传统注射组瘢痕内注射曲安奈德。观察并记录4组增生性瘢痕的大体外观, 分别在治疗后7 d、2个月切取增生性瘢痕组织, 采用HE染色观察增生性瘢痕的组织学变化;Masson染色观察胶原表达情况, 并测量胶原容积分数;CD31染色观察微血管数量的变化, 并测量微血管密度。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验组间差异, 以及LSD posthoc检验进行组间对比, 对胶原容积分数和微血管密度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治疗后2个月, 组织学结果提示激光联合组、激光联合多点微量注射组较对照组瘢痕厚度显著变薄, 质地软化, 红色逐渐变淡, 和周围皮肤的颜色逐渐趋近。单纯传统注射组较对照组瘢痕的厚度变薄, 质地变软, 色泽变淡。激光联合多点微量注射组较激光联合组、单纯传统注射组瘢痕的厚度更薄。Masson染色结果显示, 各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胶原容积分数表达均有减少。各组第7天、2个月时胶原容积分数比较, 激光联合组、激光联合多点微量注射组、单纯传统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治疗后2个月时各组间胶原容积分数进行比较, 激光联合多点微量注射组<激光联合组<单纯传统注射组,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1染色观察:治疗后, 各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均降低。各组第7天、2个月时进行微血管密度比较, 激光联合组、激光联合多点微量注射组、单纯传统注射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个月时各组间微血管密度比较, 激光联合多点微量注射组<激光联合组<单纯传统注射组, 但激光联合多点微量注射组与激光联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激光联合多点微量注射组、激光联合组分别与单纯传统注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为r=0.972, 可认为胶原含量与微血管数量之间呈正相关。结论采用点阵激光联合脉冲染料激光加多点微量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兔耳增生性瘢痕, 能够均匀降低成纤维细胞数量, 促进胶原密度、排列的正常化趋势, 降低胶原容积分数和微血管密度, 疗效优于点阵激光联合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和单纯传统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增生性瘢痕中胶原含量和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 抑制微血管的增生, 可以提高瘢痕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