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淋巴瘤患者化疗过程中凝血状态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1)收集2019年8月—2020年4月接受化疗的69例淋巴瘤患者初诊时的临床资料作为试验组,收集同期69例健康体检的患者资料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的指标水平,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指标差异。(2)依据淋巴瘤的分期、分组、分型及ECOG评分对凝血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是否存在关联性。(3)采集淋巴瘤患者3次化疗前后的凝血指标,探讨化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4)收集患者3次化疗前的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GB)、PLT、体重指数(BMI),总结Khorana评分,评估化疗进程中静脉血栓形成风险(VTE)。结果:(1)试验组相较于对照组PLT、PT、Fib及DD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ECOG评分间DD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且DD与ECOG评分呈正相关。不同预后患者间初诊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前2次化疗后PLT均较化疗前明显降低。初次化疗后患者存在明显凝血功能异常,后逐渐恢复,但DD仍持续维持较高水平。(4)随着化疗次数的增加,Khorana评分为高风险患者比例逐渐上升。结论:淋巴瘤患者存在明显凝血功能异常,与化疗进程显著相关。在化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凝血指标,及时发现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并早期干预。
-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