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干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最佳电针刺激参数研究

作者:高辛瑜; 贾文睿; 蒋海旭; 王鹤淞; 耿少辉; 许杰; 吴小丽; 刘宇; 张琳; 张静; 刘清国*
来源: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25(12): 54-59.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23.12.012

摘要

目的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比不同电流强度、不同电极连接方式的电针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小鼠的不同疗效,进而筛选电针治疗UC小鼠的最佳刺激参数。方法 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溶液自由饮用诱导形成小鼠UC模型,选取单侧“天枢”穴、“上巨虚”穴或双侧“上巨虚”穴,以不同电流强度进行电针干预。治疗组分别为电针1组(单侧“天枢”穴、“上巨虚”穴接电针,疏密波,2/100 Hz,0.3 mA)、电针2组(单侧“天枢”穴、“上巨虚”穴接电针,疏密波,2/100 Hz,0.9 mA)、电针3组(双侧“上巨虚”穴接电针,疏密波,2/100 Hz,1.5 mA)、电针4组(双侧“上巨虚”穴接电针,疏密波,2/100 Hz,0.9 mA)。实验第7~12天对小鼠实施干预,每次干预15 min。空白组与模型组不治疗。比较各组小鼠体质量、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内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表达量。结果 电针4组DAI值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肠组织炎性浸润较其他组减轻明显。治疗组电针1组、电针2组、电针3组、电针4组结肠长度均较模型组增加(P<0.05),结肠组织中MPO、NE表达下降。双侧“上巨虚”穴接电针的疗效优于单侧“天枢”穴、“上巨虚”穴接电针,且双侧“上巨虚”穴接电针电流强度为0.9 mA的疗效优于1.5 mA。结论 电针治疗UC小鼠的最佳刺激参数为双侧“上巨虚”穴接电针,疏密波,2/100 Hz,0.9 mA。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