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豫南地区新生儿烧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五九医院全军烧伤中心1967年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49例新生儿烧伤病例资料,年龄0~28 d,平均年龄(3. 57±7. 35) d,男28例,女21例。烧伤总面积1%~46%总体表面积(TBSA),平均(8. 66±7. 29)%TBSA,浅Ⅱ度(4. 23±3. 79)%TBSA,深Ⅱ度(7. 29±6. 71)%TBSA,Ⅲ度(5. 73±5. 05)%TBSA。受伤至入院平均时间(2. 79±4. 40) d。入院时伴中度以上休克者4例,吸入性损伤6例,合并新生儿窒息7例,新生儿硬肿2例,脑积水1例。将所有病例按入院时间不同分为20世纪60~70年代、20世纪80~90年代和2000年至今3组,比较分析其烧伤原因、烧伤部位、烧伤面积、手术次数、住院时间、并发症及预后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热液烫伤占全部病例总数的57. 14%,火焰烧伤占26. 53%,新生儿恒温箱致烧伤占6. 12%。各年代间比较,热液烫伤逐渐增多,火焰烧伤逐渐减少(P值均小于0. 05)。医源性因素所占比例逐年上升(P值均小于0. 05)。新生儿烧伤以头面颈、躯干及肢体部位受伤居多,臀部、会阴、消化道及吸入性损伤较少见,各年代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 05)。各年代新生儿烧伤面积及不同烧伤程度烧伤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 05),手术次数相当,但住院时间逐渐缩短(P <0. 05)。新生儿并发症仍以低白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及腹泻居多。创面脓毒症、败血症及死亡病例现阶段明显减少(P值均小于0. 05)。总治愈率为91. 84%。结论提高全民烧伤防范意识及早期处理水平,规范新生儿护理流程,减少医源性烧伤,防患于未然,是解决新生儿烧伤的根本措施;液体复苏过程中重视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监测,多学科联合救治,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及MEEK植皮等新技术的应用是严重烧伤新生儿救治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