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们在包含着世界圣人们言行的古代经典中能够寻找出怎样的内在共通的哲学逻辑呢?笔者由"虚"、"施"、"交"三种概念着手,通过研究世界各种宗教内在的哲学逻辑,发现老子的"无"或"无为",佛教的"空",儒教的"克己",基督教的'kenosis'(卑下的身份),以及印度教作为"无欲"根据的'sat-cit-ānanda'(存在—认识—欢喜)在"虚"的思想中相通。即使这些理念的理解方式以及在认识论或者存在论的概念上各不相同,但在伦理或者生活实践的侧面上都体现出了"虛、施、交"的相通构造。也就形成所说的以"虚"为基础,通过"施"的实践,得到"交"的美学,三者三位一体的真善美关系。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