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吉隆盆地古海拔变化定量重建研究

作者:徐亚东; 张克信; 陈奋宁; 王宪曾; Carina Hoorn
来源: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八届二次学术年会, 中国河北任丘, 2011-09-18.

摘要

半个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关键地质事件的研究表明新近纪是青藏高原地貌和气候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期。青藏高原周缘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沉积与古生物化石记录了高原隆升演变的历程,本次选取藏南吉隆新近纪沉积盆地典型剖面进行研究。Mosbrugger&Utescher倡导的共存分析法和Dansgaard建立的氧同位素与海拔高度变化的相关性分析法得到推广应用,并逐步成为定量化讨论山体隆升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建立年代学和沉积学框架的背景下,对研究区植被群落运用共存分析法重建区域平均海拔变化,结合介形虫壳体碳氧同位素数据模型对关键时段最高海拔的恢复,拟定量重建藏南古海拔的变化历程。吉隆盆地是藏南典型的一系列南北向断陷盆地之一,但是在吉隆盆地新近系底部我们最新发现了一套巨厚砾岩层,称之为旦增竹康组。结合前人在该盆地的塔千沟、加莫沟和龙骨沟3条剖面进行了古地磁测年,推算出所研究的沃马剖面的沉积速率至少为66m/Ma,进而得出盆地的底界年龄为7.2 Ma,主要发育冲积扇和辫状河,古流向主体呈南东—东向,盆地东南深、西北浅,湖盆古地势格局为西高东低;7.2-3.2 Ma,主要发育淡水湖泊,东缘活动断裂前缘发育水下扇沉积,古流向主体呈南西—西向,古地势转变为东高西低;3.2-1.7 Ma,广泛发育水下扇相粗碎屑沉积,古流向主体呈南西—西向,地势未有明显变化,但在高原持续隆升背景下,湖盆萎缩变小,至约<1.7 Ma贡巴组大套砾岩的出现代表吉隆盆地沉积消亡。吉隆盆地的孢粉资料可以认为是流水的搬运和空气的传播两种聚集方式的结果,主要孢粉分子可以归为3类:阔叶类型、针叶类型(除去松属Pinus)和干旱类型。结合软件Tilia的聚类分析,沃马剖面的孢粉资料可以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其中孢粉组合1-2(<10.8 Ma-7.0 Ma)反映吉隆地区生长着亚热带常绿—温带落叶针阔叶混交林,气候温暖湿润,主要植被类型的平均海拔约2600-3450 m;孢粉组合3(7.0 Ma-3.2 Ma)反映区域植被为落叶针叶林,指示寒冷干旱的气候,而且地表隆升和地势差异增强,平均海拔为2400-3200m;孢粉组合4(2.6 Ma-1.7 Ma)反映区域植被为落叶针阔叶混交林,显示气候波动明显,平均海拔为2700-3300m。基于氧同位素法而建立的"氧同位素高程计"的估算,本次研究在吉隆盆地定量恢复了几个关键时间点的古海拔变化,得出吉隆地区的最高海拔在6.9 Ma即可能达到4280±380~4940±350m,到5.1 Ma抬升到4750±360~5380±350 m,而3.6 Ma则降为3850±400~4830±350 m。进一步结合"植被型高程计"恢复的盆地范围平均海拔变化,可以得出以下认识:在<10.8 Ma-7.0 Ma研究区平均海拔迅速从2050m抬升到2600-3450 m,而西部高山地带已经达到4200-4500 m;到7.0 Ma-3.2 Ma,区域平均海拔略微降到2400-2800 m,盆地东缘高海拔地带可达4750-5380 m;而到2.6 Ma-1.7 Ma,该地区平均海拔抬升到2700-3300 m,东缘地带接近当前的海拔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