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无不典型性的子宫内膜增生(endometrial hyperplasia without atypia,EH)患者临床特征、不同治疗方法选择时机及预后分析。方法分析2011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因异常子宫出血行诊断性刮宫、病理诊断无不典型性的子宫内膜增生3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不同治疗选择对预后的影响。结果394例纳入患者依据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子宫内膜增生的分类,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组258例和子宫内膜复杂增生组136例。两组无妊娠史分别是10. 85%(28/258)和19. 12%(26/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初始治疗方式选择口服孕激素药物治疗分别占73. 25%(189/258)和57. 35%(78/136),子宫切除术占12. 1%(31/258)和25%(35/136),两组治疗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初始孕激素口服治疗3~6个月后子宫内膜随诊显示对孕激素反应良好者两组分别为85. 7%(162/189),59. 0%(46/78),内膜单纯增生组明显优于复杂增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孕激素治疗方案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单纯性增生组以孕激素周期性应用为主。单纯增生组3种孕激素治疗方案对孕激素的反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 611,P=0. 161),复杂增生组高效孕激素连续应用孕激素的反应率明显高于天然黄体酮连续应用者(χ2=6. 390,P=0. 041)。多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分组是子宫内膜对孕激素反应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 001,OR=0. 233)。初始治疗为子宫切除术者子宫内膜标本组织学诊断分布显著不同,复杂增生组子宫内膜不典型性增生的比率明显高于单纯增生组(χ2=35. 620,P <0. 001)。单纯增生组2例诊断升级,1例复杂增生,1例不典型增生。复杂增生组2例子宫内膜癌(5. 71%),8例不典型增生(22. 8%)。两组病理升级发生率分别6. 45%(2/31)和28. 57%(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无不典型性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对孕激素的反应性总体良好,单纯增生患者对孕激素后半期周期序贯疗法反应良好,可作为临床初始治疗的首选。复杂增生组高效孕激素反应性良好。复杂增生子宫内膜对孕激素的反应程度明显低于单纯性增生。诊断性刮宫病理诊断子宫内膜复杂增生患者约30%并存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刮宫病理存在明显的过低诊断率。

  • 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