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根据重梳张爱玲1940年代在上海英文杂志《二十世纪》的电影评论,试图厘清一个青年张爱玲的出场过程。她的电影评论承继了周瘦鹃的"影戏"思路,并区别于当时中文世界影评而具有一种带有世界主义眼光的"国民性"风格。同时,以《年青的时候》为例,张爱玲的影评写作也影响了她自身的小说创作。从更深一层的意义而言,张爱玲在讨论电影这一"年青"的艺术形式如何与旧戏冲突、转换的过程中,透露出了她的"中年"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