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胃黏膜病变活检病理诊断与内镜下黏膜剥离(ESD)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该院行胃镜活检并行ESD术的23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根据活检病理诊断与ESD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将其分为降级组、一致组、升级组,分析导致不一致的影响因素。结果 ESD术后病理诊断升级率为23.3%(54/232),降级率为10.3%(24/232)。3组在性别、年龄、病灶部位、Hp感染情况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病灶最大径、活检次数、肉眼分型、有无溃疡、病灶数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有溃疡及肉眼分型为浅表凹陷型是ESD术后病理诊断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病灶最大径<1 cm是ESD术后病理诊断降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于肉眼分型为浅表凹陷型或伴有溃疡的病灶,需警惕ESD术后病理诊断升级的可能,该类患者需积极进行内镜下治疗;而对于病灶最大径<1 cm的病灶,则需要警惕ESD术后病理诊断降级的可能,建议对该类患者进行临床密切随访和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