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败酱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1]。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有经典汤头"薏苡附子败酱散方"[2]。败酱草的使用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很大差异,调配处方存在安全隐患。为此,开展败酱草的品种研究和商品调研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1败酱草本草考证败酱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描述"败酱味苦平,主暴热火创、赤气、疥搔、疸痔、马鞍、热气。一名鹿肠,生川谷"。《吴普本草》败酱项下在性味增加了"咸,微寒无毒",功用增加了"除痈肿、浮肿、
-
单位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山西省医药与生命科学研究院; 山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