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基于肝开窍于目的中医理论,观察肝硬化患者眼底血管变化,为肝硬化疾病的诊断及病情监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运用专业数字眼底照相机采集肝硬化患者的眼底图像,对所有患者眼底血管改变进行量化分级,并运用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提取眼底图像特征,同时以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探讨不同肝功能分级肝硬化患者的眼底改变。结果 共采集123例肝硬化患者眼底图像,其中,伴门脉高压者79例,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CTP)分级A级44例,B级40例,C级8例,无法分级者31例。采集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眼底图像85例。与健康人相比,肝硬化患者眼底改变分级有统计学意义(U=2062.500,P=0.000),其中各项眼底改变的构成比比较,眼底动静脉比例失调(c2=22.712,P=0.000)、血管壁铜丝样改变(c2=20.089,P=0.000)、血管扭曲(c2=28.609,P=0.000)及视网膜渗出(c2=5.575,P=0.017),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CTP分级肝硬化患者眼底血管改变,CTP B级的较A级明显(c2=9.133,P=0.026);伴与不伴门脉高压患者的眼底动静脉比例失调的构成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U=742.000,P=0.043);基于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提取的肝硬化患者眼底特征比较,伴门脉高压者眼底血管图像的bsd、var值低于不伴门脉高压者(Ubsd=508.000,P=0.018;Uvar=511.000,P=0.019)。CTP A级患者眼底图像的asm值大于B级及C级(H=10.037,P=0.007),ent值小于B级及C级(H=9.669,P=0.008), CTP B级的bsd、con、var、sen、dva、den的值大于A级(Hbsd=7.398,P=0.025;Hcon=7.493,P=0.024;Hvar=6.721,P=0.035;Hsen=8.251,P=0.016;Hdva=7.493,P=0.024;Hden=7.761,P=0.021),idm值小于A级(H=6.805,P=0.033)。结论 肝硬化患者的眼底血管发生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眼底动静脉比例失调、血管壁铜丝样改变、血管扭曲及渗出;肝功能不同CTP分级、伴与不伴门脉高压的肝硬化患者间眼底血管改变特征存在差异,提示眼底血管改变可能和肝硬化疾病的进展相关。
-
单位江西中科九峰智慧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