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BRAF V600E突变型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 收集13例BRAF V600E免疫组化阳性GIST,采用ARMS法和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回顾性分析13例BRAF V600E突变型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随访,并采用2008版NIH方案和良恶性分析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3例BRAF V600E突变型GIST中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范围41~69岁,平均54.8岁。发病部位:胃5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4例、大网膜1例。肿瘤最大径0.9~25 cm,平均5.3 cm。手术切除标本8例,内镜切除标本5例。梭形细胞型11例,上皮样细胞型2例。NIH危险度分级:极低危5例、低危3例、中危0例、高危5例;中山方法:非恶性5例(良性3例,交界性2例)、低度恶性5例、中度恶性2例、高度恶性1例。随访时间2~84个月,平均32个月,11例无瘤生存,2例术后用伊马替尼分别治疗6个月和15个月后肿瘤进展。NIH高危患者疾病进展率为40%;中山方法的中度恶性疾病进展率为50%,高度恶性疾病进展率为100%。结论 BRAF V600E突变型GIST罕见,可发生于消化道多个部位,细胞形态以梭形细胞型为主,偶见上皮样细胞型,免疫组化标记BRAF V600E可用于BRAF V600E突变型GIST的初筛,具有广谱的生物学行为,伊马替尼治疗无明确疗效。
-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