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会价值观以其社会结构为基础,"友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实现的条件、范围、程度各不相同。古代中西文化的"友爱"有其等级制、阶级性的局限,近代以来建立在人的独立性基础上的博爱,有其进步意义,但仍有其抽象与阶级的局限性,唯物史观揭示了友善这种人际关系的实现条件、现实基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对异域文明的吸收,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以往历史价值形态中友善观的超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需要处理好意识形态话语与日常话语的关系、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时代性与历史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