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利用膳食平衡指数评价孕期女性的整体膳食质量,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于2020年11月—2021年4月,根据自愿原则,在北京和山东高密妇幼保健机构纳入346名孕24~30周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进行膳食调查,并利用孕期膳食平衡指数(DBI-P)评价整体膳食质量,自拟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孕期营养教育等情况。结果 研究对象膳食正端分[M(P25~P75)]为0(0~2.00),摄入过量占比为11%;负端分为–22.00(–27.00~–15.00),摄入不足的比例为85.8%;膳食质量距为23.00(17.75~28.00),膳食平衡的比例为21.7%。谷薯类食物摄入量为[M(P25~P75)]为242.73 g(186.29~300.95),蔬菜类为330.68 g(191.69~498.83),水果类为23.38 g(0~129.00),奶类为104.09 g(50.98~234.48),大豆及坚果为16.33 g(0~54.52),畜禽肉类是106.41 g(61.75~168.94),鱼虾类23.64 g(0~59.37),蛋类18.84 g(0~56.24)。女性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与膳食质量分布表现出差异性,受教育程度、人均收入水平越高,膳食质量分布越好(与负端分、膳食质量距的χ2检验结果均P <0.05);计划怀孕女性膳食质量要优于非计划怀孕(与负端分和膳食质量距的χ2检验结果为P <0.05);社区食物环境也是影响膳食质量的重要因素,食物环境越好,其膳食质量分布越好(与负端分和膳食质量距的χ2检验结果为P <0.05);孕妇的营养素养对其膳食质量有正向影响,营养素养得分高的女性膳食均衡性更好(与膳食质量距的χ2检验结果为P <0.05)。但正端分得分情况未与任何因素存在关系。结论 孕期女性的膳食质量存在较明显的不平衡情况,女性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及社区食物环境是影响膳食质量的主要因素,优化社区食物环境,提高适龄女性对备孕的认识及提高营养素养,是提高其膳食质量的重要措施。
-
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 公共卫生学院; 北京大学; 高密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