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总结新生儿肢体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22年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4例肢体血栓症患儿的临床资料, 对其临床特征进行总结。结果 14例肢体栓塞患儿均为早产儿, 平均胎龄为29周+5 d(27周+3 d~33周+1 d), 包括动脉栓塞8例, 静脉栓塞6例, 其中13例(92.9%)患儿均在栓塞发生前48 h内诊断败血症或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感染性疾病, 且均有外周动、静脉置管史。肢体动脉栓塞表现为栓塞早期远端动脉搏动减弱、皮肤苍白、后渐变为青紫, 甚至发展为坏疽;肢体静脉栓塞表现为肢体肿胀、皮肤充血、发绀, 但是动脉搏动正常。14例患儿均通过血管超声确诊。8例动脉栓塞均使用肝素抗凝治疗, 其中5例痊愈, 有效率为62.5%, 5例患儿肝素平均使用时间为2.5 d(2~3 d);1例患儿经肝素治疗2 d后效果不佳, 手术取栓治疗后痊愈;其余2例患儿发生远端肢体坏疽, 2例肝素使用时间为5 d和7 d。6例静脉栓塞, 全部痊愈, 其中4例患儿肝素平均使用时间为8.5 d(4~15 d), 其余2例予一般处理后痊愈。12例患儿使用肝素治疗均未发生出血事件。结论早产儿感染期间外周动、静脉留置是新生儿肢体血栓最常见的病因, 体重、胎龄越小, 血管越纤细, 发生风险的可能越高。血管超声是新生儿血栓症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肝素抗凝治疗为最常用的治疗措施, 当肝素治疗效果不佳时, 应积极寻找其他治疗方式。

  • 单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