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览宇宙之宝藏,穷天地之常理,窥自然之和谐,悟万物之生机;饱游饫看,冥思遐想,穷年累月,胸中自具神奇,造化自为我有。是师法造化,不徒为技术之事,尤为修养人格之终身课业”。这是20世纪中国美术大师黄宾虹的一则笔记,这不仅是他的一生艺术创作心得,也启引我们一条如何看待传统、承继传统的现代化之路。黄宾虹显然是深感彼时绘画风气之弊病,直指出丹青之事不应只是摹古,而应是师法自然—也即观照当下、脚踏实地,理论契合实际去实践;正所谓:“日日摹古,终不知古人法度所在,即与名作昕夕把晤,亦与盲人观日相去无几。真山真水不知欣赏,造化神奇不知捡拾,画家作画不过东拼西凑,以前人之残山剩水堆砌成幅,大类益智图戏,工巧且远不及。”在百年后的今天,这则呼吁依然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