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30例高危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分析

作者:黄文阳; 邹德慧; 隋伟薇; 王婷玉; 付明伟; 李增军; 徐燕; 赵耀中; 冯四洲; 韩明哲; 邱录贵
来源: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4, 35(04): 332-336.
DOI: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4.04.018

摘要

目的研究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一线治疗高危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患者的疗效及不同诱导治疗方案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1996年至2012年于完全缓解期接受ASCT治疗的30例LBL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30例患者中男23例,女7例,发病中位年龄19(753)岁。T-LBL25例,B-LBL 5例,其中合并巨大纵隔肿物者14例(46.7%),合并骨髓受累者15例(50.0%);临床分期Ⅱ期2例,Ⅲ期5例,Ⅳ期23例;年龄调整的国际预后指数(aaTPI)积分1分5例,2分14例,3分11例。②中位随访32(10171)个月,13例患者移植后出现复发和死亡。5年无病生存(DFS)率和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50.4±10.7)%和(53.9±10.2)%。③根据ASCT前诱导方案的不同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样治疗组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样治疗组。NHL样治疗组12例患者中复发死亡9例,中位DFS和OS时间分别为24和36个月,5年预期DFS和OS率分别为(22.2±12.8)%和(33.3±13.6)%;ALL样治疗组18例患者中复发死亡4例,中位DFS和OS时间未达到,5年预期DFS和OS率分别为(77.89.8)%和(77.8±9.8)%;两组间DFS和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2和0.049)。结论对于高危LBL患者,诱导治疗阶段采用较为强烈的ALL样治疗方案获得完

  • 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协和医学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