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杂合突变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型分析

作者:孔容霞; 谢耀盛; 谢海啸; 罗莎莎; 王明山*
来源: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20, 28(06): 2033-2038.
DOI:10.19746/j.cnki.issn1009-2137.2020.06.039

摘要

目的:通过检测复合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陷家系的表型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10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FⅤ促凝活性(FⅤ∶C)、FⅤ抗原(FⅤ∶Ag)及其他相关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采用DNA直接测序分析F5基因的所有外显子、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发现突变位点用反向测序证实。使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突变氨基酸的保守性,PROVEAN和MutationTaster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Swiss-PdbViewer软件在突变位点上进行蛋白质模型和氨基酸相互作用分析。结果:先证者PT和APTT较正常对照健康体检者显著延长,分别为34.2 vs 13.2 s和119.3 vs 36.0 s; FⅤ∶C和FⅤ∶Ag极度降低,分别为3%和6%。先证者的第二子、第三子、女儿和孙子的PT和APTT略有延长,FⅤ∶C和FⅤ∶Ag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他家庭成员的相关凝血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先证者6号外显子上存在c. 911G> A杂合错义突变,导致p. Gly276Glu; 16号外显子上存在c. 5343C> G杂合错义突变,导致p. Ser1781Arg。其第二子、第三子和孙子均携带p. Gly276Glu的杂合子,其女儿携带p. Ser1781Arg的杂合子,其他家庭成员均为野生型。保守分析结果表明,Gly276和Ser1781在同源物种中高度保守。2种生物信息学软件的预测结果相同,PROVEAN(得分-6.214和-12.79)表明,该复合杂合突变是一种有害突变; MutationTaster(得分0.976和0.999)提示,这些突变可能引起相应疾病。p. Gly276Glu蛋白质模型分析显示,Glu侧链延长,分子量变大,这将增加它与周围氨基酸之间的空间位阻,影响FⅤ蛋白的正常局部折叠,最终导致蛋白质活性和含量降低。由于尚无16号外显子FⅤ的X射线3D结构文件,本研究无法对p. Ser1781Arg突变蛋白进行空间结构分析。结论:在本研究中鉴定的新型复合杂合突变(p. Gly276Glu和p. Ser1781Arg)是该家系FⅤ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p. Ser1781Arg国内外鲜见报道。

  • 单位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