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初虽积极鼓铸,但仍面临着制钱流通危机。从顺治至康熙初期实际流通看,私钱泛滥、官钱低劣,百姓对制钱失去信心,制钱难以推广。康熙中晚期“小制钱”的铸造,引起比价波动。康熙末至乾隆初期,铸钱虽质量改观,但大量私销、囤积制钱,又阻碍了其流通。清初制钱流通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不平衡,一些足钱区可以行用良好的官钱,但大多数省份难有足够的制钱流通,这与区域间的制钱供求、货币行用习惯有关。清初在国家政策与市场导向的双重作用下,广开铸局,促进制钱流通,直到乾隆时期完成钱法重振。清朝对制钱近百年的艰难复归,既是国家适应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和民众交易需求的产物,也反映了国家强力主导货币制度的复归。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