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国试制有声电影之初(1930-1934年),有声电影该不该采用方言制片成为一个持久争论的问题。1930-1933年间,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批评家们大多关注对白语音对电影销路与制片成本的影响,较容易被广大市民观众接受的"国语"受到推崇,主张以方言制片的声音较为微弱。恰逢国民政府推广以北平普通话为基础的"国语",电影的宣传作用受到格外重视,于是国民政府内政教育部电影检查委员会将国语定为有声电影的语音规范。1934年,在文学界高涨的"大众语"论战波及电影界,在为底层服务的左翼政治立场下,批评家们对这个问题表达了不同的态度,以方言制片和在电影中批判地使用方言的呼声明显高涨。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