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恢复国民经济,国家迅速发展新式农具和改良农具,祁门红茶作为国家统购统销的特殊物资,其产量及品质得到重视。揉捻是祁红内外兼备的关键,在历经原始揉笠、脚踩式揉捻、手推式揉捻等方式后,于20世纪50年代在祁门县历口镇正冲村出现我国第一台半机械化四桶水动力揉捻机型,茶叶制作开始由人力走向机械化加工。文章从整体构造、功能部件、提效原理等方面对四桶水力揉茶机及其他几种原始揉捻工具进行设计比较,探究揉捻机研制的设计条件及其成因,挖掘背后的历史情境和发展演变,指出揉捻技艺的多次改良不仅使茶产效益和对外贸易得到有效提升,揉茶机械还具备极强的适用性和环境适应性,对其研究有利于传统制茶文化遗产和技艺的有效传承,其设计理念为现代制茶器具的设计研究提供借鉴。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