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混合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比较不同优势比例混合型癌的内镜病理表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科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且术后病理诊断为混合型早期胃癌的43例患者临床资料, 分析患者的内镜特征、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 并比较分化优势组与未分化优势组的内镜病理表现差异。结果混合型早期胃癌多见于60岁以上(55.81%, 24/43)、男性(65.12%, 28/43)、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69.77%, 30/43)患者, 萎缩背景(79.07%, 34/43)、胃下部(65.12%, 28/43)病灶多见, 内镜下色泽以发红或者混杂发红色调为主(76.74%, 33/43), 病灶形态以0-Ⅱc型为主(58.14%, 25/43), 放大内镜下可呈现分化型与未分化型癌双重特点, 仅16.28%(7/43)患者活检病理提示为混合型癌。术后病理提示分化优势组33例, 未分化优势组10例, 有15例(34.88%)患者出现黏膜下深层浸润, 有3例(6.98%)患者淋巴管阳性。分化优势组在内镜下更具有清晰的分界线[78.79%(26/33)比4/10, χ2=7.753, P=0.012], 两组在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背景黏膜、病灶位置、内镜下形态、病灶长径、色泽及放大内镜下微结构和微血管表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优势组病理类型以tub2+por组合最常见(78.79%, 26/33), 未分化优势组以sig+tub2组合占优势(6/10)。内镜诊断分化为主型癌敏感度高(93.94%, 31/33), 诊断未分化为主型癌特异度高(94.28%, 33/35)。结论混合型早期胃癌可通过内镜下定性诊断, 术前准确判断分化优势及浸润深度困难, 易出现术后病理升级的情况, 故行ESD治疗应更加严格把握适应证。

  • 单位
    江苏省中医院;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