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松辽盆地砂岩油藏岩样,进行CO2驱替饱和原油岩心实验,结合核磁共振和油组分分析,研究CO2驱油机理。选取松辽盆地中渗、低渗、特低渗和致密岩样,分析渗透率对CO2驱替的影响效果;分成三个阶段进行驱替实验,分析注入量对CO2驱替的影响效果。以特低渗岩样和致密岩样的大注入量CO2驱替作为研究重点,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松辽盆地特低渗致密油藏大注入量CO2驱油机理。实验表明,对于特低渗致密油藏,大注入量CO2驱替可以获得很好的驱油效果。小注入量驱替后,低渗和中渗样的平均采出程度为30.56%,特低渗岩样和致密岩样的平均采出程度为26.21%;在大注入量驱替后,低渗和中渗样的平均采出程度为55.92%,特低渗岩样和致密岩样的平均采出程度为67.00%。说明大注入量CO2驱替可以有效提高油藏采出程度,且提高幅度对于特低渗致密油藏更为明显。大注入量完全混相的CO2驱替可以获得很好的最终采出程度,最高可达到67.49%;完全混相驱替可以很好驱替出原油中包含重质组分在内的各种组分,不同驱替阶段的油样族组分区别很小,但仍存在明显的抽提轻质组分的效果,油样组分峰值从前期C12附近逐步偏移到后期C17附近。CO2的抽提作用会使得原油中重质组分滞留于孔喉表面,在小注入量时滞留现象在特低渗致密油藏中更为明显,低渗与中渗油藏滞留现象较弱;在大注入量CO2驱替后,特低渗致密油藏中的重质组分被很好采出,其重质组分最终采出程度和低渗及中渗油藏相当,说明大注入量CO2驱替更适用于特低渗致密油藏。研究结果很好地补充了特低渗致密油藏CO2驱油理论,可为松辽盆地后续的CO2驱油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 单位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 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