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靶点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原发性PD患者, 依据主要运动障碍临床特征选择震颤型(TD)82例入组, 受试者按1∶1∶1比例根据试验随机编码的序列分为3组, 即初级运动皮质区(M1)组26例、小脑组26例和双靶点(M1、小脑)组30例, 每组均给予相应靶点1 Hz低频刺激, 每天治疗1次, 每周治疗5 d, 持续治疗2周, 共10次;所有组的常规药物治疗期间剂量保持不变。治疗前、治疗后2周在患者未服药状态下进行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PD生活质量问卷-39(PDQ-39)评定, 并测量皮质兴奋性即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包括静息运动阈值(rMT)和活动运动阈值(aMT)检查]、"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及肌电图震颤分析检查。结果 82例患者, 男39例, 女43例, 年龄(67±8)岁。治疗前, 3组患者的评价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双靶点组的UPDRS-Ⅲ评分[(38.9±2.5)分比(29.2±3.6)分]、UPDRS-震颤子评分[(23.7±2.1)分比(14.6±3.1)分]、TUG时间[(44.8±3.1)s比(33.7±4.1)s]、震颤波幅(480±126)μV比(276±94)μV、PDQ-39评分[(51±13)分比(45±13)分]、rMT[(36±17)%比(43±13)%]、aMT[(26±16)%比(31±12)%],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而M1组和小脑组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震颤峰频率3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靶点低频rTMS能改善PD震颤, 而M1或小脑低频rTMS对PD震颤改善不明显, 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皮质兴奋性从而改善PD震颤症状。
-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