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历史时期内的人才培养,既受制于社会对人才“质”与“量”的要求,也囿于学校自身办学条件、理念和模式的制约。纵观晚清政府近半个世纪外交、科技及商务翻译人才培养历程,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历史环境使得其人才培养过程曲折多舛,培养质量良莠不齐,但所造翻译人才为近代中国外交、经济、科技和教育事业的转型与现代化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和积淀,成为近代新式外交的见证者和参与人、“西学东引”的传薪者,中外贸易的“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