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胃腺鳞癌(PGASC)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效果及生存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5家医院收治的48例PGASC病例的临床资料(PGASC组),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6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4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9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6例,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3例;另以2016年1—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487例胃腺癌(GAC)病人作为对照(GAC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按1∶2匹配后,PGASC组48例,GAC组96例。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3、5年总生存率(OS)并分层分析辅助化疗对局部进展期PGASC病人预后的影响。结果 相较于GAC组,PGASC组原发灶位于近贲门部位比例(39.6%vs.22.4%)、就诊时病人局部进展期和晚期比例(95.8%vs. 78.6%)、浆膜侵犯比例(83.3%vs. 65.7%)、脉管侵犯比例(39.6%vs. 10.5%)以及神经侵犯比例(41.7%vs. 12.7%)均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50%的比例显著低于GAC组(33.3%vs. 63.4%,P0.05)。结论 PGASC是一种罕见的胃癌病理类型,其恶性程度较高,对传统化疗敏感性较低,病人预后较差。PGASC存在特殊的组织学特征、生物学行为及PD-L1表达模式,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
-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