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鲁迅"五四"前后的个人阅读史表明,在文学革命于1917年初经由《新青年》提倡而兴起的时候,恰是他与文学距离最远、对文学的热情降至冰点的时候。由于"新生"文艺运动溃败体验的参照,鲁迅最初对《新青年》所开展的文学革命态度冷淡,他将文学革命视为一次"铁屋子"外的思想先驱对"铁屋子"里的普通民众的启蒙行动,难于成功;后来之所以决定介入,主要出于一种友情赞助的心态。为此,他秉持明确的"听将令"和"打边鼓"意识,这种相对边缘的姿态既使得他和《新青年》同人保持步调一致,扩大了文学革命的影响,又便于他坚持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文学表达,选择适合思想表达的文体,将思想文学化,从而对杂感与现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文体建构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