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南海区2015-2016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及预警机制探讨

作者:黄晓媚; 董勤; 黄杰周; 李家杰
来源: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8, 34(02): 208-211.
DOI:10.19568/j.cnki.23-1318.2018.02.018

摘要

目的通过对佛山市南海区2015-2016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的分析,了解南海区食源性疾病发病特征及流行特点,探讨食源性疾病防控及建立预警机制应对策略,为食源性疾病的预测预警及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确定哨点医院报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定义,对病例信息进行收集,按人群、时间、临床症状和路程分布等因素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采集患者的粪便或肛拭子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2015-2016年南海区共报告食源性疾病289例,男女病例各占50.17%和49.83%,以0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高,为29.76%;6-9月报告病例占全年的54.06%,是食源性疾病高发期;50.52%的病例分布于距离哨点医院<10km路程的区域;在明确可疑暴露食物中,果蔬及制品、肉及肉制品的占比较高,分别占22.84%和19.72%;阳性检出率最高的病原菌为沙门氏菌,占5.88%。结论重点加强09岁人群及高发季节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扩大监测哨点覆盖范围,进一步健全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体系,提高食源性疾病病例样品的检测水平。对食源性疾病问题食品应进一步溯源,从而更加科学地指导食品卫生监督工作。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并建立食源性疾病预警机制,可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早期识别和控制能力并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

全文